服务热线:021-58376859
行业观察

新媒体艺术会成为下一个市场热点吗?

陆扬的新作《妄想曼陀罗》,是艺术家 以自己为原型创建的一个数字化无性别的人类模拟作品 ,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她对于科学、宗教、生死等宏大命题的冷静且机智的思考。在北京公社陆扬的个展上见到她,一身中性朋克风,就如她影像作品中无性别的人物一样, 个性十足。她笑称自己是伴着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典型抱着电脑做作品的宅女。

与陆扬一样的年轻人,充斥在当下的80、90后中间:电脑成了日常,有的人打游戏,有的人追剧,有的人通过它创造出更加新鲜的东西。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自媒体。时代的转变裹挟了一代年轻人,也改变了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比起上几代艺术家在理想的刺激下对西方“新潮艺术”的模仿,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利用新媒体的技术进行创作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习惯。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编辑景观:媒介化之后的个体与工作方式”群展现场,伴随着林科的影像作品发出的充满节奏感的音乐,策展人朱朱谈到了他对展览主题的思考:“和上面的两代、甚至三代的人比起来,80后、90后一代的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伴随着数码成长起来的一代。尤其是在互联网开放之后,每个人都会遭遇大量的信息与媒介,如何对这些新的数码技术,新的媒介与资讯进行编辑,成为他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画廊:我们是被艺术家引领的

观看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此次围绕80后艺术家筹办的群展“编辑景观:媒介化之后的个体与工作方式”,在受邀参展的17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年轻艺术家中,运用新媒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将近一半,包括:李燎、李明、林科、程然、杨心广、塔可、张鼎等。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之前的展览在“东方美学趣味”的定位下,其关注的点主要在当代水墨、以及抽象艺术方面,因此“编辑景观”群展的呈现不免让许多人稍感诧异。据夏季风介绍,画廊从去年开始就在筹备这个群展,希望以群体的方式关注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整体面貌,而关注当下这些新媒体的艺术家,是因为:“这个链条的发展是由艺术家引领的,新媒体显然成为关注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绕不过去的一个类型。”

去年12月13日,由佩斯北京、常青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三家画廊联合举办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大型群展,让新媒体艺术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一级市场:34位艺术家,80多个视频,需要花费20、30个小时才能将所有的视频看完。这一全新的展览面貌在上个冬季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热潮。与此同时,据了解,这样的影像作品也开始得到了藏家的关注,比如何迟的作品:《就这样忘记》便被乌里·希克收藏。

这一展览或许正代表了新媒体在近一两年来一级市场的突出表现。比如杨画廊,在去年7月26日举办的林科个展“Link”之后,其在新媒体这一块的关注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今年开年后的第一个个展:曾宏个展开始,到接下来的张新军个展“褶皱”,宗宁个展“落水狗”,厉槟源个展“水源地”,展出的艺术家作品都包括了摄影或录像,其中厉槟源的个展则完全是影像的作品。

再观看一直关注装置新媒体的香格纳画廊,在2014年推出了一场跨年展:“V&P”,主要关注的就是Video与Photograph这两种新媒介的创作。参展作品囊括了许多重要的以及年轻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从杨福东、胡介鸣、朱加、周铁海、耿建翌到徐震、孙逊、王郁洋、张鼎等,总共20位参展艺术家的阵容成为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开馆以来首个大型的影像群展。

其他代表性的画廊近两年来对“新媒体”领域也都颇为关注。如北京现在画廊在今年1月24日推出的王劲松个展:“王劲松的90年代”,里面展出了许多王劲松早期的影像与摄影作品;麦勒画廊在8月29日推出的鄢醒个展“贼”,展出了他最新创作的影像作品;北京公社在9月24日推出的陆扬个展,是画廊首次与这位以“新媒体”创作为主的艺术家进行的合作;长征空间在近几年新签约的艺术家:胡向前、陈天灼,也都是从事“新媒体”领域的艺术家。

今年年初北京现在画廊推出的王劲松带有回顾性的个展“王劲松的90年代”,呈现了许多艺术家早期重要的影像作品。

除了画廊之外,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的艺术机构对“新媒体”的关注也值得一提。在关注成熟艺术家之外推出的关注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新倾向”项目,从今年6月11日首次举办的何翔宇个展到刚刚结束的陶辉个展,以及即将开幕的李明个展,所推出的艺术家几乎都以“新媒体”的创作为主。

正如夏季风所说:“这个链条是由艺术家引领的,就像我们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一样,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也正在经历着改变。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无疑会越来越多,随着他们创作的成熟,优秀的艺术家会不断地浮出水面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也许是基于此,不少画廊的经营有了向“新媒体”方向倾斜的转变。比如今年8月1日在上海设立新空间的亚洲艺术中心,之前的经营方向是以“新东方精神”为主,关注当代水墨版块。此次新开的上海空间,其开幕展览“←→”展出的作品却极具实验性,邀请了四位年轻艺术家分别来自台湾和香港,作品以影像为主。接下来的9月19日,画廊在其台北二馆举办了胡为一的个展,呈现了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及影像作品。

  新媒体:又一市场洼地?

今年7月份,策展人戴卓群受邀为798内刚刚开幕的一个非盈利空间:MoProjects策划其开幕展。空间负责人何脉是从事设计工作的,十年前就来到了798,可以说是第一批探索者。不仅对艺术感兴趣,也有自己的收藏。在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完成资金积累之后,他有了开办一个非盈利艺术机构的想法。一来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艺术,认识艺术家;二来也可以从中收藏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他坦言自己并不是资金非常的雄厚的人,所以平常的收藏都是价格不算高的作品。随着对艺术的了解与认识加深,他发现了摄影、影像这一块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比起许多的绘画作品,影像作品的价格在当下并不是非常高,于是他的收藏有了从之前的绘画向“新媒体”方向的倾斜。而他邀请戴卓群帮空间策划的开幕展,便展出了包括何迟、蔡东东、马一、曹羊等艺术家的影像、摄影、声音的作品。

在夏季风看来,目前新媒体作品的价格还处于被低估的阶段。比如刚刚结束的2015上海佳士得秋拍,其首次引入的“+86 First Open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上,上拍了一件黄然的影像作品,作品的起拍价仅为6万元,最终落锤价为16万元,成交价为20万元。另外一件陈秋林的摄影作品起拍价则只有3.2万元,虽然最终超估价3倍多成交,创个人的拍卖纪录,其最终成交价也只有16.25万元。与当晚拍卖的最高价格刘韡的作品《紫气》成交价363万比,中间的差距超过了10倍。

再拿两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家:张培力、杨福东作品的拍卖价格来说。杨福东上拍的“新媒体”作品比较多,有16件,其中最贵的一件作品是2000年创作的摄影作品《第一知识分子》,价格为148万港元。另外,在16件中唯一上拍的一件影像作品:《我并非强迫你》,时长2分50秒,成交价为68.75万港元。而在张培力的拍卖纪录中,目前总共有8件“新媒体”作品上拍,其中最贵的为1993年作的黑白照片《连续复制》,成交价为27.5万港元;唯一一件成交的录像作品是2004年作的《向前,向前!》,价格为2.16万美元。这两位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价格与同时代动辄过百万、千万的艺术家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据夏季风介绍,目前年轻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价格普遍在几千到几万元,尤其是摄影作品,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定价就几千块钱。像他们此次参展艺术家塔可的摄影作品,价格只有六、七千。而影像作品的价格可能在几万块钱。比如画廊前一个展览吴俊勇的作品价格,以及此次参展的几位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在这个区间内。

他看到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艺术家对市场的理解跟定位已经跟之前的艺术家不太一样。“他们不希望把价格定的过高,尤其是新媒体这一块。而且他们的版数也不多,这些恰恰是吸取了之前许多不规范的经验。不会在卖了之后又重新弄一个版本,那种不太严谨的方式在现在年轻艺术家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对市场本身来说,也越来越规范了。”

  网络售卖艺术品的那一天会到来吗?

未来的艺术会变成什么样?在上任今日美术馆馆长之前,一位老师问高鹏,你准备好做当代艺术馆的馆长了吗?因为你今后可能会遇到许多你的教育、经验之外的艺术家,你还可能会讨厌,甚至不可能喜欢他,但也许他的创作正在改变人们既有的审美经验,推动艺术向前发展。

正如高鹏的老师对他所说的,现在正在从事各种各样“新媒体”实验的青年艺术家们在今后会改变这个市场也不定。高鹏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时代发展到今天,艺术的表达和人们对艺术语言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未来,因为人口的增长,交通的堵塞,没有人愿意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去看一场只有一个半小时价值的展览。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艺术的前行,也许现在看起来还非常前卫的各种’新媒体’艺术,在十年之后,大家就会觉得艺术其实就是这个样子的。”

依托数码技术创作的新媒体作品,与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不仅让作为美术馆馆长的高鹏大胆假设今后艺术品可能改变的呈现方式,也让画廊看到了新的艺术品销售渠道的多样性。比如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吴俊勇个展的作品《水滴计划》,艺术家创作之初的设想就是在线上进行交易和收藏:“这是一个收集GIF图的项目。艺术家专门建了一个网站来放置这些GIF图,销售之后在每个藏品里加上藏家的姓名,这样只有藏家自己才能打开观看。于是,那个网站的平台就成了艺术家的展厅,而作品的展示、销售、收藏全部都在网上完成了。”夏季风谈到。

“媒介创作的多样化是随着时代变化的一个趋势,现在无论是画廊,还是艺术家,还是信息本身,自我更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整个社会变得像一台巨大的信息处理器,每一个人似乎都难以置身事外。”策展人戴卓群谈到:“从画廊的角度来讲,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要远比以往偏重得多,而新一代艺术家身上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媒介和语言的泛化,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在未来新媒介的创作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负责人郑林来说,这种新的趋势带给他的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趋向于用新媒介的方式来创作作品,因为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利用新的媒介方法比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掌握,比起绘画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念。”

他认为新媒体更多的是当代艺术范畴内实验性当代艺术的概念。当下越来越多的画廊对“新媒体”的关注,说明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在当代艺术的范畴里更加的普及了,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材料和表达方法。如何保持自己在这个变化大潮中的领先性?是画廊非常紧迫的事情。“一级市场代表的是未来更好的学术市场。画廊关注的艺术,呈现的展览如果代表不了学术的方向和价值,未来也很难实现它的商业价值。”

艺术市场何时会刮起“新媒体”的热潮?目前难以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但夏季风相信,今后新媒体肯定会成为艺术市场中很重要的版块。因此即使“编辑景观”这个展览的花费是普通展览的好几倍,而且许多新媒体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销售的。在展览现场,他还是露出了笑容:“十年前淘宝出现的时候,没有人会想象它像现在这样被大家喜爱,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一个社会的结构。所以当下画廊如果不关注新媒体这一块,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了。”

分享到:

将新媒体时代的思维全面融入您的商业

思考更创新的执行,执行更创新的思考 进一步了解>>

X